作者简介
王铭铭,人类学家,伦敦大学人类学博士,现为北京大学教授、中央民族大学特聘教授。
王铭铭作品宏富,其代表作包括田野志《溪村家族》,探讨了古代中国的世界观及其现代命运的《逝去的繁荣》《走在乡土上》《西方作为他者》,学术随笔《漂泊 的洞察》《无处非中》《心与物游》,以及人类学导引作品《人类学是什么》(2003年获第六届国家图书奖),同时主编有人类学专业期刊《中国人类学评 论》。
目录
圆桌会议
“区域、民族与中国历史的叙述”学术研讨会(实录)
跨学科讲坛
Thoughts on Postcoloniality and Modern Chinese Religiosities
追忆
藏学家王尧教授访谈录
会议纪要
“陶云逵与中国人类学中的德国影响”读书研讨会纪要
“葛兰言、中国学与人类学”研讨会纪要
文化人类学席明纳
环境的感知
述评
Asceticism:From World Renouncing to World Engaging
诵讨罗杰的观点看——评《音乐与迷幻——论音乐与附体的关系》
读玛丽·道格拉斯的《洁净与危险》
书评
《藏族宗教史之实地研究》
《中国藏学史(1949年前)》
《李有义与藏学研究——李有义教授九十诞辰纪念文集》
《吐蕃政教关系史》
《北方民族史十论》
《藏学、人类学论文集》
稿约
文摘
另一个部分,我想跟中心-边缘区域的相对化有关的一个问题,是它在所有的区域研究提出了一个多元性视角。这个多元性表现在空间上,也表现在时间上,我觉得 这一点是很重要的,空间上的多元性比较容易理解,比如说费老在“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中将中华民族聚居区划为六大板块、三大走廊的格局,这六大板块、三 大走廊就是一个空间很清楚的区域,所以它的差异性一眼就可以看到,我就不多提了。但是空间结构的差异性跟中国历史叙述之间的关系里面,实际上提到了一个根 本性的问题,即时间结构上的多元性,不仅是一个空间的多元性的问题,虽然事先有一个稳定的中心-边缘叙述,但是他对这一点是有很清晰的认识的。我在这儿把 施坚雅的一段话念一下,算做一个结束。他说:“历史盛衰变化的传播,在大区域之间经常是不同步的,区域发展周期不仅关系到经济的繁荣与萧条,也关系到人口 的增长与停滞,社会的发展与倒退,组织的扩展与收缩以及社会秩序的和平与混乱。此外,由最底层的集市系统而上,每一层次中的体系均有其独特的运作模式和历 史,它可以被视作人类相互作用的时空体系。在此时空体系中,与空间结构上的差异性一样,时间结构上的差异性也显示了一个体系的特征。”
我觉得他提 出时间体系上的结构差异性对于中国历史如何叙述是很重要的一点,虽然他讲的是内地经济,只是在经济区上的。他说:“对于有层级结构和地域特点的历史学来 说,基本的时间单位是那些内在于一个特定区域体系的周期性的、赋予动态的事件;这种方法与通常的分析法不同,它强调中国历史中区域之间的差异性,而不是使 之模糊,无论是笼统的概括或是仅着眼于各不同区域体系的发展的平均水准都会减弱或模糊地域间的差异,从而不利于研究整合唯一的中国历史;相反如果要获得对 一个文明历史的整体认识,我们必须全面理解它的各组成部分的独特而又相互作用的历史。”我觉得他讲的只是一个经济,不过把它放到民族史和其他的构架下这个 问题更突出,因此,所谓的“多元一体”的一体性必须以空间和时间的差异性为前提,否则这个叙述的“一体”就完全是自上而下的自我中心的叙述了。
我 觉得中国文化和中国文明、中国历史里面最独特的一点是我们可能最终会牵扯到的,一个政治文化和政治文明的问题。就是在这样的差异下,中国文明在历史中是通 过什么样的政治文化和政治文明,发展了一个能够不消解这种多样性、但是同时能够使它们在一个大的相对稳定的结构里面存在的可能,这是一个新的政治智慧,我 相信在我们这两天的讨论里面,包括我看到的提纲里头,念群的也好,唐晓峰教授的也好,都已经涉及从这个政治文化的角度去理解,怎么把这样的空间和时间的多 样性跨度整合在一个政治架构和制度法律这些所有的问题里面。所以,我就不多用时间了,我希望多一点讨论。也许还有一个问题,就是说这个“区域”到底是一个 概念、方法,还是视野?其实我们在泉州的时候也有人提出过这个问题。这都好像不确定。我个人的一个体会,为什么还是要把这个区域问题提出来,原因恰恰是因 为区域这个概念的模糊性、重叠性和不确定性,使得它有意义,原因是我们无论在经济史的框架下、民族史的框架下,或者其他任何一个单一史的框架下来理解的时 候,都有一些其自身带来的局限。区域在一定意义上似乎提供了一个新的综合性的视野来理解中国历史的复杂性,是某一种的视野,所以我觉得关于具体的区域界定 和它的模糊性与重叠性的问题,事实上在过去的历史研究里面也都有一些涉及,我相信我们在这两天的讨论里面也许还会不断地回到这儿来。
以上这些完全是把我们看到的一些东西,我个人觉得还可能有一些意义的,有一些是很早的文件,不是当下的研究,重新带到我们这里来思考。我就提供一个引子,抛砖引玉吧!
王 铭铭:现在进入自由讨论的阶段。刚才有一个程序我忘了说,就是简单介绍我们中央民族大学民族学人类学理论与方法研究中心。这个名字读起来比较累,很别扭, 但是拿了民族大学的钱,就必须挂着民族学,不能直接叫人类学,但是我们做的是人类学的研究。中心成立只有两年多的时间,也办了一些讲座,开过多次国际国内 的讨论会,办有一个杂志叫《中国人类学评论》,大概就是这么一个情况。
刚才汪晖讲到了很多人,有好几次涉及施坚雅,我们知道他最近刚过世。他跟费 孝通教授是有过交往的,而且费孝通教授的“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的理论,我怀疑是他跟施坚雅见过面之后写出来的,因为施坚雅在很早的时候就开拓的中国区 域研究的路径,在国内比较弱。但是费孝通在“中华民族的多元一体格局”这篇文章里面所谈的区域理论完全不同于施坚雅,这个不同之处在于施坚雅的中国地图只 有汉族地区,费孝通教授的地图呢,整个延展到古代中华帝国的版图边界上,当然也包括近代以后确定的边界。那么,中美的这两种“中国观”是很值得比较的。国 外画中国地图的时候大概会很愿意像施坚雅那样说只是汉族的,那在国内来讲,你要面对这样一个事实,这样一个帝制国家转变成近代民族国家的这个历史后果。我 刚才很有感触,北大费孝通讲座曾经委托我给施坚雅写信邀请他来做第二届演讲,但是很遗憾,我的信正好是在他病重的时间到达的,所以没过几天就传来他过世的 消息,在此我表示哀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