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装版购买地址:请点这里。
著 者:李翰祥 字 数:1100千
书 号:978-7-5502-8963-5 页 数:1136
出 版:北京联合出版公司 印 张:34.5(单色)+1(四色)
尺 寸:148毫米×210毫米 开 本:1/32
版 次:2016年12月第1版 装 帧:硬精装
印 次:2016年12月第1次印刷 定 价:248.00元(上下册)
正文用纸:80g淳质
编辑推荐
《梁山伯与祝英台》《江山美人》,引领一代黄梅调电影热潮
《冬暖》《倾国倾城》《火烧圆明园》,不朽杰作满开两岸三地
纵横交错,上下奔驰,生动书写华语影坛内外的广阔生活
三教九流,五行八作,淋漓再现中国民俗文化的千姿百态------------------------------------------------------------------------------------------------
典藏纪念版,手写编号, 限量1217册
内含精美收藏书票 ,书票上印有李翰祥亲绘《金瓶梅》图及其私印
定制黑卡烫金函套,内含特别整理的李翰祥作品年表别册,影海生涯一览无遗
内附32页首次公开、李翰祥家人提供的私藏照,四色彩印。例如:在台湾国联片场的工作照,1977年初次重返大陆的留影,与李丽华、林青霞、邓丽君、狄龙、李连杰等人的合影,以及本人的自画像。
追加收录李翰祥罕见文章、影评
口语鲜活,叙事生动,乱炖方言黑话洋文于一炉,嬉笑怒骂皆成文章
电影学者看见口述史,流亡者看见征途,影迷看见幕后,影评人看见秘史,八卦群众看段子
同时推出限量典藏精装版、平装版,以满足广大读者收藏、阅读需要
特邀中国电影资料馆策展人沙丹先生专访李殿朗女士,录制纪念访谈,追忆父亲李翰祥之电影人生,参见纪念网页:http://www.pmovie.com/author/lihanhsiang/
推荐语
身份建构的过程中,胡金铨、李翰祥的电影,电视上、书本里的知识都发挥了作用。这如同做梦一样,它们传达的东西很抽象,你未必理解每一样东西,但是作为中国历史的一部分已经进入你的血液。
——李安/著名导演
若非李翰祥导演,我想我不太可能成为电影演员,更别说什么香港金像奖影帝与金马奖男主角了……导演为电影奉献一生,在香港、台湾、祖国大陆,培植出来的演员、技术、美术人才,甚至编导何止千百,这些人后来各有所成。
——梁家辉/著名演员
李翰祥是学画的,具有美工长才,从电影实务出身,演、编、导之外,也懂剪辑、音乐、镜头。
——李行/著名导演
李导演能编、能导、能演,美术、服装、布景、剪辑无所不能,所以能成为大导演,这是普遍获得公认的,我追随过,感受尤其深,除了感谢还是感谢,除了感谢还有敬佩。
——凌波/著名演员
李翰祥一生的作品汪洋恣肆,虽也有庞杂之嫌,但若以电影去闪烁千年中华文化之火花,无人能出其右。尤其是,这些作品竟多在背井离乡之地完成。
——皮埃尔·里斯安(Pierre Rissient)/亚洲电影专家
(曾在1960年代将李翰祥作品《倩女幽魂》《杨贵妃》推荐至戛纳电影节)
李翰祥是台港影坛风云第一人。他的一生便是一篇电影风云史。
——焦雄屏/知名学者
李翰祥为带领电影潮流的风云人物,有才气、有魄力。
——琼瑶/著名作家
简 目
代序:由揭幕到内幕——剖介李翰祥的大作
三十年细说从头
附录
出版后记
内容简介
本书集结自李翰祥导演二十世纪七十年代在香港《东方日报》连载的同名专栏,内容涵盖其从影三十年的心得杂感,两岸三地影坛的掌故见闻,老北京民俗文化的五行八作等。全书幽默风趣,文辞生动,细节丰富,金句百出,甫一推出海外华文报纸便竞相转载,深得广大读者喜爱。此次恰逢李翰祥导演诞辰九十周年暨逝世二十周年,经过重新增补、整理,附上难得一见的家庭珍藏照,同时推出精装限量典藏版和平装版,以表纪念。
著者简介
李翰祥,1926年4月18日(农历三月初七)生于辽宁锦西(今葫芦岛市),后因战乱随父母迁居北平。四十年代先后就读于国立北平艺术专科学校,师承徐悲鸿,主攻西画;后于上海实验戏剧学校修读戏剧电影。1948年前往香港,辗转于大中华、长城、大观、永华等影业公司,先后从事特约演员、美工、布景、配音、服装管理、编剧、副导演等工作。1956年独立执导《雪里红》后进入邵氏影业公司,以《貂蝉》《江山美人》《梁山伯与祝英台》等作品引领五六十年代港台黄梅调电影潮流。1963年赴台湾组建国联影业公司,拍摄《七仙女》《西施》《冬暖》等经典电影;同时大力扶持新人导演,培养新人演员,为台湾电影业发展做出杰出贡献。七十年代重返香港和邵氏,拍摄诸多类型电影如历史、传奇、文艺、喜剧、骗术和风月片等,其间完成《倾国倾城》《瀛台泣血》等宫闱巨作。八十年代回内地拍摄《火烧圆明园》《垂帘听政》等清宫题材巨制,创作踪迹横跨两岸三地。曾多次获得亚洲影展、金马奖等最佳导演和最佳编剧奖,以及金马奖终身成就奖等荣誉。1996年12月17日,在拍摄电视剧《火烧阿房宫》时心脏病发,于北京逝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