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 录
译者序
第1章 极盛时期的欧洲:1914年
第2章 战争来临
第3章 马恩河战役及其之后:1914至1917年
第4章 总体战的影响
第5章 革命:1917至1920年
第6章 巴黎和平解决方案
第7章 革命对搞革命:法西斯主义
第8章 “常态”:20世纪20年代的欧洲
第9章 两次大战之间的大众文化怀高级文化
第10章 经济大萧条及影响”1929至1936年
第11章 20世纪30年代的权力主义与法西斯主义的扩展
第12章 人民阵线年代:1934至1939年
第13章 巴黎和约之毁:侵略主义与绥靖主义,1933至1939年
第14章 希特勒的欧洲:占领、合作、反抗,1939至1942年
第15章 从热战到冷战
第16章 毁坏与重建:1945至1953年
第17章 从斯大林到赫鲁晓夫的苏联集团
第18章 冷战中的欧洲:处于超级强国之间,1947至1961年
第19章 “新欧洲”:西方的消费社会与大众文化,1953至1973年
第20章 冷战缓和:独立的萌芽,1962至1975年
第21章 勃列日涅夫时代的苏联集团
第22章 西欧:后工业化社会与“滞胀”,1973至1989年
第23章 1989年的革命及以后
结语
延伸阅读
出版后记
序言
欧洲可能是美国人自认为最熟悉的地区。因为美国有70%以上的公民出身于欧洲,而且美国旅客最常造访的国外地区也是欧洲。美国的社会、经济与文化,彷佛就是欧洲的分支,所以美国人对商业、艺术或政治的处理方式,就如欧洲人的翻版一般。
虽然与美国人有血统亲谊,但是欧洲人确实生活在与美国人截然不同的世界里。他们的历史比美国渊远流长,他们的过去有着更多的兴衰沉浮。欧洲人对于帝国的短暂,对于人类完善自身以及世界的成果的两面性,比美国人有更深刻的认识。欧洲人继承了比美国人更复杂的社会阶层(social ranks)与阶级(classes)、更规范的知识传统,以及更加分明的意识形态。迟早人们会发现,一个有教养的欧洲人可以很轻易地洞悉那些天真坦率、与自己同种同文的美国人,而美国人却缺乏足够的历史感和文化修养,来理解深不可测、复杂的欧洲人。这当然只是一种夸张,但和大部分的悖论一样,它或多或少反映了某些真实现象。
我深信,提供一些对欧洲人过去经验的见解,可以让美国人准确地评价欧洲。这本2005年再版的《20世纪欧洲史》,主要介绍的是1914年以后的欧洲历史。这九十年来,欧洲大陆不断地上演战争、革命、种族冲突与经济危机的戏码。在这段时期里,社会阶层、文化风气、流行观点以及欧洲人对自己的世界地位的认知,都以极快的速度在改变。
当今的历史学家比以前更关注一些知名的战争、外交事件与政治范畴之外的议题。相比于四十年前,社会流动性(social mobility)、家庭关系、根深蒂固的普世价值,以及一般人的生活,成为现在更普遍的历史研究主题。本书的相当一部分也对此做出了探讨。不过,传统的战争、革命、经济以及自由和权力之间的斗争,依然是本书的核心议题。在极端的年代刚刚过去的现在,这些问题仍是了解欧洲历史的最佳途径。
对于1914年以后欧洲的公众与私人生活,我将只阐述其核心问题,而不就其来龙去脉展开过多的铺叙。如果这本入门教科书可以使读者更容易、而且更有兴趣地了解欧洲,那么我的努力就不算白费。
感谢许多帮助我走过撰写本书的艰辛路程的朋友。下列学者贡献了珍贵无比的意见,帮助并引导我确定本版创作的方向。我竭诚感谢Jerry H. Brookshire (中田纳西州立大学〔Middle Tennessee State University〕)、Albert S. Lindemann(加州大学圣芭芭拉〔Santa Barbara〕分校)、Alexis E. Pogorelskin(明尼苏达大学德鲁斯〔Duluth〕分校)与John D. Treadway(里士满大学〔University of Richmond〕)。当然,最后定稿的教科书若出现任何错误或缺失,都属我的责任。
此外,我还要感谢汤森•魏兹渥斯(Thomson Wadsworth)的工作人员:出版者Clark Baxter;助理编辑Paul Massicotte;编辑助理Richard Yoder;出版企划经理Jennifer Klos。有他们的协助才能让本书顺利出版,谢谢您们大家。
译者序(台湾版)
本书之中文名虽沿用前版而为《西洋现代史》,但原书名实为《20世纪欧洲史》。作者帕克斯顿以丰富的历史学识,将20世纪欧洲所发生的重要事件,以生动的文笔、充实的例证娓娓道来,让复杂的历史宛如清晰的影片,呈现在读者面前。
书中除少部分译词改采台湾较为常用的译法之外,人名、地名以及其他名词等大多参照前版,以利读者阅读。此外,本书为求以最完美的姿态呈现在读者面前,虽已经过多次检校,但相信其中必定仍有未臻尽善尽美之处,尚请各位读者先进不吝指正。
感谢五南图书公司给予机会翻译此书,虽我二人并非学史出身,但凭着一股对历史的兴趣与翻译的热忱,终于能将这部百万余字的英文历史书转换为中文,与读者们共享,实为莫大的荣幸。
本书能够付梓,除了感谢五南图书公司董事长杨荣川先生的大力协助之外,我们也要感谢黄惠娟主编、吴如惠编辑、王兆仙编辑,以及其他许许多多隐身幕后的工作人员,因为他们的努力而使本书更臻完善。
出版后记
本书内容,一言以蔽之,即是“美国眼中的欧洲”。
自第一次世界大战至今,世界格局几经变迁,权力重心也数次转移,但其间大致有一个主线:美国从偏安美洲一隅积蓄力量到走向全球舞台展示肌肉。从时间上看来,这几乎等同于美国现代史的全部。较之以往,这个过程的独特之处在于:崛起国(美国)与霸权国(欧洲)之间从来没有发生过战争。我们对于美欧的观感也向来是“欧风美雨”,欧美总是合而为一的。美国确实脱胎于欧洲,与欧洲有着深厚的“血统亲谊”,但这并不妨碍美国人手持放大镜对欧洲做“他者”式观察和研究。美国人有可能将“自我”(self)之外的所有社会都同等地视为“他者”(the other),但或许正因为美欧之间的“血统亲谊”,欧洲反而成为了所有“他者”当中距离最近却也最感“牴触”的一个——欧洲之于美国或许正如中国之于日本。
在冷战结束、“国际共产主义步入低潮”之前,国人大概不会有兴趣对处于美国羽翼之下的欧洲产生研究的兴趣,那时是美苏对决的时代。时过境迁之后,暂且撇开美欧关系不谈,欧洲本身也发生了重大的历史性嬗变:《里斯本条约》(Treaty of Lisbon)于2009年正式生效,欧盟朝着一体化的方向取得了前所未有的进展,但同时,法—德关系、英—法德关系、新—老欧洲关系等各方面依然存在颇多变数。在美国以一“敌”众(主要包括中国、印度、巴西、南非等新兴的“修正国”以及俄罗斯)、胜负难分的情形下,并不确定的欧洲走向既是美国的重大关切、同时也是中国的重大关切。
罗伯特•帕克斯顿的《西洋现代史》(Europe in the Twentieth Century)初版于1972年,2005年出版了第四版,这也是目前的最新版本。他对欧洲的考察并不局限于某些重大的战争或外交、政治事件,更深入于社会变迁、家庭关系、一般人的生活及其观念等,其所抱持的是社会史观的态度和立场。体现在本书的章节编排当中,即既以惯常的时间次序叙事行文,又将某些重大的历史专题(如“总体战”、“巴黎和平”、“革命对抗革命:法西斯主义”、“人民阵线年代”、“冷战之起源”)与相应的历史时段并列,史论结合。此种精心之处,既让读者(教师、学生、历史爱好者)知悉历史现象,又习得历史方法。我们坚信,本书所呈现的欧洲舞台上的这出生动的“百年演出”将给广大读者带来知识、趣味,以及(更重要的是)深刻的启示。
《西洋现代史》中文第四版采用了台湾译文。编辑对台版中的某些不同于大陆习惯的名词、概念和表达方式做了调整,以便利读者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