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特点:
★ 名师名作 本书是作者最著名的哲学导论,作者以高超的写作技巧和对哲学深邃的理解,将哲学史和哲学议题糅合成有机的整体,为读者提供了一个对哲学既有深度又有广度的初步了解。
★ 原典核心 本书主要内容是由从将近100位大哲学家的著作中选出的选文,以及作者对这些选文的介绍和评论组成。这种以原典为核心学习材料的方法,能让学生对哲学的面貌有最原汁原味的理解。
★ 视野宽广 本书作者以对非西方哲学传统的熟悉驰名,书中不仅选取了大量非西方哲学家的作品,而且作者始终秉承东西方哲学都是在对基本哲学问题做出回答的观念,为初学者提供了最全面的哲学视角。
★ 流畅可读 本书作者文风生动风趣,擅长以日常生活中的事例讲解复杂的哲学思想。作为一本入门导论,作者刻意避免了哲学行话和专业术语的使用,这种平易近人能够减轻初学者对哲学的畏惧感。
推荐语:
这无疑是最好的哲学教材之一。它的覆盖范围极其广阔,它将材料沿着历史顺序和议题发展天衣无缝地整合起来,它对每一位哲学家的选文的介绍和阐释,以及一种对比的视角完美无瑕地融合在一起。
——Christian Coseru,查尔斯顿学院
罗伯特•所罗门在当代哲学中拥有最好的写作风格,阅读《哲学导论》的乐趣主要来源于他明晰、风趣、极富激发性的文体。
——Jonathan Scott Lee,科罗拉多学院
这本书非常迷人,因为它既有深度,又能让一年级新生简明易懂。
——Dale J. Pritchard, 杰斐逊学院
著译者简介
罗伯特•C•所罗门(Robert C.Solomon,1942—2007)是世界著名的哲学家和哲学教师。他的主要研究领域是19世纪德国哲学,尤其是黑格尔和尼采,以及20世纪大陆哲学,特别是萨特和现象学,同时擅长于伦理学和关于情感的理论。他在密歇根大学获得了博士学位,并曾在普林斯顿大学、匹兹堡大学和加州大学执教。他是著名的哲学教师和讲演者,擅长以清晰风趣且不失严谨的文风阐述艰深的哲学问题。他出版过四十多本著作,其中包括《哲学导论》(Introducing Philosophy)、《哲学简史》(A Short History of Philosophy)、《激情》(The Passions)、《在黑格尔的精神之中》(In the Spirit of Hegel)、《关于爱》(About Love)、《哲学底线》(Above the Bottom Line)、《伦理学与卓越》(Ethics and Excellence)以及《哲学的乐趣》(The Joy of Philosophy)等。
内容简介
本书是罗伯特•所罗门编著的著名哲学教材,它以实在、宗教、知识、自我、心灵与身体、自由、伦理学、正义八个哲学核心议题为经,以历代哲学家对这些问题的回答为纬,以作者自己对议题和文献背景的细致评注和解释为引导,使之成为一部以哲学经典文献为核心、以强调通过阅读原典学习哲学为特色 的优秀哲学导论。
书中选取的文献时间跨度约2500年,选取范围包括最古老的哲学残篇至最前沿的女性主义、多元文化主义、认知科学领域的论著,囊括了从柏拉图、孔子、笛卡尔、康德至艾玛•高曼、弗洛伊德、爱因斯坦、马尔科姆•艾克斯等历史上最重要哲学家的作品,使读者能够鲜明地感受到哲学既扎根于过去,又活跃于现在。
在每一个议题的展开中,随着不同时期的哲学家的作品的展现,作者为我们提供了多元并包的视角——包括分析哲学、大陆哲学、女性主义和非西方的观点等,这种并置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到不同观点之间的对话之中,对其进行仔细的评估,并通过回答作者给出的超过300个章节提问来检测自己的消化程度。每一章最后还提供了参考文献和进一步阅读材料,方便学生深入学习。
目 录
TABLE OF CONTENTS
导 言 1
哲学的历史 6
导 论 1
苏格拉底 1
阿里斯托芬,《云》 1
柏拉图,《申辩》 2
柏拉图,《克力同》 3
柏拉图,《斐多》 7
柏拉图,《理想国》 8
什么是哲学? 8
柏拉图,《申辩》 11
卡尔•雅斯贝尔斯,“轴心时期” 11
老子,《道德经》 13
哲学探讨的现代路径 13
勒内•笛卡尔,《谈谈方法》 16
逻辑简介 18
演绎论证 19
归纳论证 25
类比论证 27
充要条件、“逻辑可能性”和反例论证 29
归谬法 31
最阴险的种种谬误 31
重要词汇 35
参考文献与进一步阅读材料 36
第一部分 世界与彼岸
第1章 实 在 39
1.1 “世界真实地存在的方式” 39
亚里士多德,《形而上学》 40
1.2 最初的希腊哲学家 40
伊奥尼亚的自然主义者 41
一元论、唯物主义和非实质的“基质” 42
赫拉克利特 43
德谟克利特、原子和多元论 44
泛灵论 45
毕达哥拉斯 45
现象/实在的区分 46
巴门尼德 46
巴门尼德,《残简》 46
智者 47
形而上学 48
1.3 东方的终极实在:印度、波斯和中国 49
精神作为实在:《奥义书》 49
《奥义书》 49
实在、善与恶:査拉图斯特拉 51
《圣特-阿维斯塔》 52
孔子 53
孔子,《论语》 53
老子,或《道德经》的诗哲 54
老子,《道德经》 54
佛陀 55
佛陀,《燃烧经》 56
1.4 两种形而上学: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 57
柏拉图 58
柏拉图,《会饮》 58
柏拉图,《理想国》 59
柏拉图,《美诺》 63
亚里士多德 69
亚里士多德,《形而上学》 70
亚里士多德,《物理学》 71
亚里士多德,《形而上学》 75
1.5 现代形而上学 76
勒内•笛卡儿 77
勒内•笛卡儿,《论实体》 78
勒内•笛卡儿,《第六沉思》 81
别涅迪克特•德•斯宾诺莎 82
别涅迪克特•德•斯宾诺莎,《伦理学》 82
戈特弗里德•威廉•冯•莱布尼茨 90
戈特弗里德•威廉•冯•莱布尼茨,《单子论》 91
马丁•海德格尔 99
马丁•海德格尔,《形而上学的基本问题》 99
菲利普•布里克尔,《大卫•K•刘易斯的〈论世界的多样性〉》 101
概要与结论 104
本章复习题 105
重要词汇 105
参考文献与进一步阅读材料 106
第2章 宗 教 108
2.1 什么是宗教? 108
约翰•威兹德姆,《诸神》 109
阿尔伯特•爱因斯坦,论宇宙的设计 110
西谷启治,《什么是宗教?》 111
2.2 西方宗教 113
神的传统概念 113
2.3 上帝证明:存在论论证 115
圣安瑟伦,论存在论论证 116
勒内•笛卡儿,论存在论论证 118
伊曼纽尔•康德,驳存在论论证 120
查尔斯•哈茨霍恩,论存在论论证 122
2.4 作为造物主的上帝:理智与设计 124
圣托马斯•阿奎那,论宇宙论论证 125
圣托马斯•阿奎那,论“第五种方式” 127
大卫•休谟,论一个不完满的宇宙 128
保罗•戴维斯,《上帝之心》 129
科里•朱尔,论“精确调节”论证 130
2.5 宗教、道德和恶 131
宗教与“实践理性” 132
伊曼纽尔•康德,论上帝和道德 132
威廉•詹姆斯,《信仰意志》 134
恶的问题 136
圣奥古斯丁,《忏悔录》 137
印度教、佛教、业和慈悲 141
《薄伽梵歌》 142
2.6 超越理性:信仰与非理性 144
作为体验的上帝 145
穆罕默德•阿尔-加扎里,《从错误中解脱》 146
信仰的跳跃 147
索伦•克尔凯郭尔,论主观真理 147
作为终极关怀的上帝 150
保罗•蒂利希,论终极关怀 150
2.7 对宗教的怀疑 152
费奥多•陀思妥耶夫斯基,《卡拉马佐夫兄弟》 153
卡尔•马克思,《黑格尔的〈法哲学〉批判》 156
弗里德里希•尼采,《善恶之彼岸》 157
弗里德里希•尼采,《敌基督者》 157
弗里德里希•尼采,《快乐的科学》 158
西格蒙德•弗洛伊德,《一个幻想的未来》 158
让-保罗•萨特,《成为上帝的欲望》 159
概要与结论 160
本章复习题 160
重要词汇 161
参考文献和进一步阅读材料 161
第3章 知 识 163
伯特兰•罗素,《哲学问题》 164
柏拉图,《泰阿泰德》 166
3.1 理性主义者的信心:笛卡儿 168
勒内•笛卡儿,《第一沉思》 169
勒内•笛卡儿,《第二沉思》 172
勒内•笛卡儿,《第六沉思》 176
3.2 人类理智的天赋观念:约翰•洛克 178
约翰•洛克,《人类理智论》 178
戈特弗里德•威廉•冯•莱布尼茨,《人类理智新论》 180
3.3 经验主义的知识论 182
约翰•洛克,《人类理智论》 182
3.4 取消常识:贝克莱主教 188
乔治•贝克莱主教,《人类知识原理》 189
3.5 意气相投的怀疑论者:大卫•休谟 195
大卫•休谟,《人性论》 197
大卫•休谟,《人类理智研究》 200
3.6 康德的革命 208
伊曼纽尔•康德,《纯粹理性批判》 211
伊曼纽尔•康德,《未来形而上学导论》 211
3.7 康德之后的欧洲战场:相对主义与绝对主义 215
黑格尔 215
G•W•F•黑格尔,《精神现象学》 217
G•W•F•黑格尔,《历史中的理性》 220
叔本华 222
亚瑟•叔本华,《作为意愿和表象的世界》 223
尼采 224
弗里德里希•尼采,论真理 225
3.8 现象学 227
埃德蒙德•胡塞尔,《哲学作为严格的科学》 227
埃德蒙德•胡塞尔,《1929年巴黎讲演》 228
3.9 解释学和实用主义:相对主义再思考 229
理查德•罗蒂,《团结还是客观性?》 231
永见勇,《文化鸿沟:我们为何会误解?》 234
3.10 女性主义认识论 239
伊丽莎白•格罗兹,《论女性主义知识》 239
邬玛•纳瑞安,《论女性主义认识论》 241
概要与结论 245
本章复习题 245
重要词汇 246
参考文献与进一步阅读材料 247
第二部分 认识你自己
第4章 自 我 251
4.1 意识与自我:从笛卡儿到康德 253
勒内•笛卡儿,《第六沉思》 254
约翰•洛克,论人格同一性 254
大卫•休谟,论“没有自我” 259
伊曼纽尔•康德,反对灵魂 263
梅瑞迪斯•迈克尔斯,论“人格同一性” 265
4.2 存在主义:自我同一性与选择的责任 268
让-保罗•萨特,论存在主义 269
让-保罗•萨特,论自欺 271
让-保罗•萨特,《禁闭》 272
4.3 个人与共同体 274
弗里德里希•尼采,论交流意识 275
索伦•克尔凯郭尔,论“公众” 276
索伦•克尔凯郭尔,论自我与激情 276
马丁•海德格尔,论“此在”和“常人” 277
大卫•里斯曼,论个人主义 278
抗议的声音 278
马尔科姆•艾克斯,论作为“非洲人” 278
马尔科姆•艾克斯,《在奥杜邦》 279
雪莉•奥特娜,《女性之于男性恰如自然之于文化?》 279
安•弗格森,论雌雄同体 282
G•W•F•黑格尔,论“精神”与个人 283
G•W•F•黑格尔,《历史中的理性》 283
索伦•克尔凯郭尔,一个驳斥 284
卡尔•马克思,论社会自我 285
4.4 唯一自我?任一自我?个人“本质”概念的探析 286
赫尔曼•黑塞,《荒原狼》 286
露西•伊利格瑞,《此性非一》 288
吉纳维芙•劳埃德,《理性之人》 289
《法句经》 293
老子,《道德经》 294
概要与结论 294
本章复习题 295
重要词汇 295
参考文献与进一步阅读材料 295
第5章 心灵与身体 297
5.1 何谓意识? 297
勒内•笛卡儿,《第六沉思》 298
勒内•笛卡儿,《第三沉思》 301
5.2 二元论问题 302
勒内•笛卡儿,《心灵的激情》 303
5.3 对二元论的驳斥 305
激进行为主义 305
逻辑行为主义 306
吉尔伯特•赖尔,《心的概念》 306
同一性理论 312
J•J•C•斯马特,《感觉和大脑过程》 313
杰罗姆•谢弗,驳同一性理论 314
取消唯物主义 317
保罗•M•丘奇兰德,论取消唯物主义 317
功能主义:心灵与计算机 320
大卫•布兰登-米切尔和弗兰克•杰克逊,《心智哲学》 321
约翰•R•塞尔,《计算机的神话》 323
约翰•R•塞尔,《心灵、大脑与科学》 324
联结主义 325
5.4 意识问题 325
西格蒙德•弗洛伊德,论“无意识” 326
托马斯•内格尔,《人的问题》 327
科林•麦克金,论“意识的奥秘” 329
改变我们的心灵:整体论与意识 331
亚里士多德,《论灵魂》 331
伽林•斯特劳森,论“认知经验” 333
威廉•詹姆斯,《意识存在吗?》 335
弗里德里希•尼采,论“种类的天才” 337
概要与结论 337
本章复习题 337
重要词汇 338
参考文献与进一步阅读材料 338
第6章 自 由 339
6.1 宿命论与业 339
索福克勒斯,《俄狄浦斯王》 340
西谷启治,论命运 342
6.2 先定论 343
圣奥古斯丁,《论意志的自由选择》 344
穆罕默德•伊克巴尔,《伊斯兰宗教思想的重建》 346
杰奎琳•特里米耶,论约鲁巴人的奥瑞 347
乔纳森•爱德华兹,《意志自由》 348
6.3 决定论 350
强决定论 351
保罗•亨利•霍尔巴赫男爵,《自然的体系》 352
丹尼尔•丹尼特,《休息室》 353
决定论VS非决定论 357
罗伯特•凯恩,《论非决定论》 359
意识的角色 360
弱决定论 361
约翰•斯图亚特•密尔,论因果关系与必然性 362
大卫•休谟,论因果关系与性格 365
罗伯特•凯恩,论“回旋余地” 367
哈里•法兰克福,《意志自由与人的概念》 368
6.4 强制与无知 371
亚里士多德,论自愿行动 371
朱迪丝•奥尔,性、无知与自由 373
约翰•霍斯泊斯,《这自由是什么意思?》 375
条件作用 378
B•F•斯金纳,超越自由 378
B•F•斯金纳,《瓦尔登湖二号》 380
罗伯特•凯恩,超越斯金纳 381
安东尼•伯吉斯,《发条橙》 382
凯瑟琳•麦金农,论对女人的性胁迫 383
6.5 实践中的自由 384
哈里•法兰克福,《强迫与道德责任》 385
6.6 激进自由:存在主义 388
让-保罗•萨特,论“绝对自由” 389
费奥多•陀思妥耶夫斯基,《最有利的利益》 392
一行禅师,《打开电视》 393
概要与结论 394
本章复习题 394
重要词汇 395
参考文献与进一步阅读材料 395
第三部分:善与权利
第7章 伦理学 399
7.1 道 德 400
圣奥古斯丁,《论自由》 401
7.2 道德是相对的吗? 402
吉尔伯特•哈曼,《道德相对主义辩护》 404
7.3 利己主义与利他主义 406
柏拉图,《理想国》 407
7.4 我们是天生自私的吗?一个争论 409
孟子,论人性:人性本善 409
荀子,《性恶篇》 410
约瑟夫•巴特勒,驳利己主义 411
一位当代利己主义者:安•兰德
塔拉•史密斯,利己主义的必要性(安•兰德) 413
7.5 作为德性的道德:亚里士多德 416
亚里士多德,《尼各马可伦理学》 416
7.6 道德与情感:休谟和卢梭 427
大卫•休谟,论“理性作为激情的奴隶” 428
让-雅克•卢梭,《爱弥儿》 431
7.7 道德与实践理性:康德 434
伊曼纽尔•康德,《道德形而上学原理》 434
7.8 功利主义 446
杰里米•边沁,《道德与立法原则导论》 446
约翰•斯图亚特•密尔,《功利主义》 450
7.9 道德的创造:尼采与存在主义 457
弗里德里希•尼采,论“作为群体本能的道德” 459
弗里德里希•尼采,论“主人道德和奴隶道德” 459
让-保罗•萨特,《存在主义是一种人道主义》 463
7.10 伦理学与性别 466
弗吉尼亚•赫尔德,论女性主义伦理学 467
约翰•科维诺,《同一的性:关于同性恋的伦理学、科学和文化争辩》 471
概要与结论 474
本章复习题 474
重要词汇 474
参考文献与进一步阅读材料 475
第8章 正 义 477
8.1 正义问题 478
8.2 两种古代的正义理论:柏拉图与亚里士多德 479
柏拉图,《理想国》 480
亚里士多德,《尼各马可伦理学》 482
8.3 两种现代的正义理论:休谟和密尔论功利和权利 485
大卫•休谟,论“正义与功利” 486
约翰•斯图亚特•密尔,《功利主义》 486
8.4 社会契约 490
托马斯•霍布斯,《利维坦》 491
让-雅克•卢梭,《社会契约论》 496
托马斯•杰斐逊 等,《独立宣言》 500
8.5 两种当代的正义理论:罗尔斯与诺齐克 500
约翰•罗尔斯,“作为公平的正义” 501
罗伯特•诺齐克,《无政府、国家和乌托邦》 504
8.6 正义还是关怀:一种女性主义视角 506
切希尔•卡尔霍恩,《正义、关怀、性别偏见》 507
8.7 个人权利与自由 508
约翰•洛克,《政府论下篇》 509
约翰•斯图亚特•密尔,《论自由》 511
马尔科姆•艾克斯,论公民权和人权 514
8.8 遵守法律:公民不服从与无政府主义 514
亨利•大卫•梭罗,论“公民不服从” 515
艾玛•高曼,《无政府主义真正意味着什么》 518
8.9 一项被忽视的权利:吃的权利 519
阿玛蒂亚•森,《财产与饥饿》 520
概要与结论 522
本章复习题 522
重要词汇 523
参考文献与进一步阅读材料 523
哲学家小传 525
重要词汇 537
出版后记 559
导 言
《哲学导论》所针对的,是那些初涉哲学且不具特殊天赋的读者。作为一本教科书,它主要供一两个学期的导论性课程用,为的是就广泛多样的问题和视角给教师和学生提供材料。本教程的要旨在于,就所讨论的问题给学生们提供可选择的路径,让他们得出自己的结论。这些结论,可以是基于本教程的讨论,也可以基于课堂辩论和朋友或同学间的论证。哲学的目的是鼓励每一个人自己独立思考,没有哪一个单一的论证或信息来源可以取代人们之间对话和讨论。说到底,教科书就是一部资料集,里面所有的东西都应看作进一步论证的一个起因,而不应看作结果的最终陈述。本教程并不想要学生偏向任何具体的哲学观点,而是向他们呈现基本的哲学问题和强有力的哲学论证,并由此鼓励他们自己独立思考。
《哲学导论》源于三十多年来我在不同城市、不同国家和不同文化的不同学校的教学讲义。我以为,哲学确实是一个令人激动的主题,不仅专家和少数具有天赋的专业研究生可以接触,而且每一个人都可以接触,本教程正是基于这样一个信念而撰写的。每个人都是哲学家,无论他或她是否念过哲学课程。我们绝大多数人关心的是同样的基本问题,运用的是同样的基本论证。不同的是,学习过哲学的人比起没有学过哲学的人来有一个优势,就是他见识过更强有力、更多样化的论证。在这本教程中,过去两千五百年的主要哲学家们为学生提供了这些各种各样的论证的来源。
因此,《哲学导论》是一本把哲学史与当前关于哲学问题的思考结合在一起的教程,而这两种研究哲学的方式常常是彼此对立的。不过,哲学史是思考哲学问题的历史,而哲学问题就是那些由哲学史所形成和促发的问题。这二者不可或缺。因此,本教程的前面几章遵循一个大致的年代顺序,从古希腊人和早期文化,到中世纪和现代时期,以及规定了这些时期和作为一个整体的哲学的伟大哲学家们。但是,在同样的这几章里,还引入和呈现了关于哲学的核心问题的不同回答,比如实在的本性、上帝的存在和本性、人类知识的可能性、真理的本性,以及自我和人格同一性问题。
这种双头并进的做法让初学的学生既直接接触到选自哲学史上重要著作的大量阅读材料,又避免面对那些常常艰涩难懂的大部头著作,它们没有注疏,甚至没有编辑,情形就如我们看到的原书或绝大多数文选那样。不过,本教程并不是一个历史导论,而是一个哲学问题以及关于这些问题的各种解答方式的导论。因此,哲学史是为阐明这些问题及其回答服务的,而不是相反。
哲学的语言常常是专门的,有时还是艰涩难懂的,不过,本教程尽可能地不使用行话和专门术语。必要时,本教程也会小心谨慎地引入最重要的并被广泛使用的哲学术语,这些术语都收集在本教程后面的重要词汇表中,并作了扼要说明。此外,本教程后面还对书中论及的哲学家提供了一个小传。虽然这本书主要论述的是哲学家的观念而不是他们的生平,但是,让学生对他们在历史上的确切地位有一个了解,也不无裨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