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三大特点:
特点一:正视在中国被弃置和曲解的行为艺术
提到行为艺术,在大众的眼中一直是以一种反面形象存在的。本书从客观、正面的角度,对行为艺术作了简要的论述,以各种实例,向读者揭示了行为艺术的魅力——行为艺术是最直接与观众交流的艺术形式。并且强调了互动在行为艺术中的重要性,以及互动的各种形式。艺术家如何将情绪传达给观众,并如何在过程中调动观众的情绪,得到观众的理解,沟通心灵
特点二:以行为艺术联通精神、启动灵魂。
旁征博引中外实例探讨行为艺术对心灵有治愈的功效。将行为艺术用于生活,是坚持艺术服务于人本,和艺术为人人的善举,行为艺术的互动如何达成生活与艺术的完美结合,是每一个行为艺术家奋力不疲的努力方向。
特点三:64位国内外优秀行为艺术家回函作者,答复书中核心论点。
名家推荐
不加夸张地说,在行为艺术这个领域里,《行为艺术与心灵治愈》以及《行为艺术现场》这两部书是我所知道国内出版的最成熟和最深入的一套著作。
——巫鸿(著名艺术史家,芝加哥大学教授)
无论对于专家还是对于想了解行为艺术的公众,《行为艺术与心灵治愈》都是一本有教科书性质的书。
——栗宪庭(著名艺术批评家,“中国当代艺术教父”)
内容简介
作者蔡青以一个行为艺术家的角度,通过大量精彩的中外实例,探讨了行为艺术可以在艺术家、艺术品和观众之间促成的各种互动形式,进而论证了这些互动可以沟通人与人的心灵,对自闭、抑郁等心理疾患达到一定的治愈功效。作者在讨论行为艺术作品实例时,避免了泛泛而谈,而是以一个艺术家的洞察力触及了许多作品深层的社会和人文意义。
此外,本书还特别收录了多位中外行为艺术家对本书涉及的两个核心问题的答复,有助读者从更丰富视角看待本书提出的论题。
著译者简介
蔡青,生于黑龙江省虎林,1984年毕业于浙江美术学院版画系(现名中国美术学院)。
1989年移居德国,1998年在北京发起,并与冯博一共同策展了“生存痕迹——首届中国当代艺术内部观摩展”,此展为首次中国当代艺术展,由此推动中国当代艺术运动的进程。
2001年旅居纽约。
2007年任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学艺术学院教授。
2011获中国美术学院文学博士。
现任教于中国美术学院公共艺术学院。
目 录
序1 /巫鸿6
序2 /栗宪庭9
序3 /曹意强13
序4 /汤伟峰(Thomas J. Berghuis)18
写在前面21
引言25
·行为艺术概念的多变性28
·行为艺术的历史和区域33
·行为艺术中的互动因素44
·行为艺术的互动作为心灵治愈的可能性48
上篇:行为艺术互动的各种形式50
第一章身体的互动51
1.1封闭式的互动52
1.2与他者或物的互动54
1.3偷窥与角色的置换58
1.4集体性的动员与参与62
第二章精神性的互动70
2.1愿望与误读70
2.2想象的互动71
2.3情绪的感染的互动73
2.4现实批判性的互动77
第三章电子技术与当代媒体的互动83
3.1新纪元83
3.2网络天地,拓展的空间86
3.3数码艺术,图像的超越90
3.4跨越地域与时空的互动93
下篇:行为艺术互动在心理治疗上的运用96
第四章行为艺术互动在生活中的运用与延伸97
4.1行为艺术促进人性交流与沟通97
4.2行为艺术作为个人和集体心灵治愈的可能性104
4.3行为艺术作为治愈的运用114
4.4行为艺术工作坊123
第五章用行为艺术的互动来达成生活与艺术的完美结合133
5.1如何将行为艺术的治疗效益扩大和延伸133
5.2行为反映当下社区问题,刺激思考136
5.3教育体系中加入行为艺术的因子140
5.4行为艺术在日常生活的表现144
第六章行为艺术的实践与结论155
6.1行为艺术实践和心灵治疗的认识155
6.2行为艺术作为心灵治疗可能性的结论161
附录:与艺术家的对话164
7.1心灵治疗的尝试164
7.2采访Amanda Heng 165
7.3与段英梅的对话168
7.4世界各地的行为艺术家的回复175
参考书目209
后记212
出版后记2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