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简介
王铭铭,人类学家,伦敦大学人类学博士,现为北京大学教授、中央民族大学特聘教授。
王铭铭作品宏富,其代表作包括田野志《溪村家族》,探讨了古代中国的世界观及其现代命运的《逝去的繁荣》《走在乡土上》《西方作为他者》,学术随笔《漂泊 的洞察》《无处非中》《心与物游》,以及人类学导引作品《人类学是什么》(2003年获第六届国家图书奖),同时主编有人类学专业期刊《中国人类学评 论》。
编辑推荐
《中国人类学评论(第11辑)》是由世界图书出版公司出版的。本辑重点:纪仁博隐士的礼物:一个界定外部性和伦理性的社会学分析。梁永佳“陌生人一王”在 大理〈br〉张亚辉神的身体、松果体与神圣性〈br〉尹韬无酒不成礼——竹林堡婚礼中的“酒”〈br〉黄剑波王媛乡村葬礼中的“灵事”与“人事”〈br〉 汪晖地区、文明与历史叙述〈br〉张帆顾颉刚与土地神 ——1926~1927年东南沿海的“游士”与“风俗”
目录
神圣性、“他者”与仪式
隐士的礼物:一个界定外部性和伦理性的社会学分析
“陌生人一王”在大理
神的身体、松果体与神圣性
无酒不成礼——竹林堡婚礼中的“酒”
乡村葬礼中的“灵事”与“人事”
跨学科讲坛
地区、文明与历史叙述
圆桌会议
赫哲人、人类学与传媒的表征
文化人类学席明纳
宗教学与人类学
会议纪要
艺术人类学学科定位、理论与方法学术研讨会纪要
述评特辑——经学、风俗、社会与礼仪:重读20世纪前期的中国论著
按语
经学与西学——读刘师培《经学教科书》
顾颉刚与土地神——1926~1927年东南沿海的“游士”与“风俗”
发须爪中的“迷信”与“道德”——读江绍原《发须爪——关于它们的迷信》
儒学人类学——读李安宅《(仪礼>与<礼记)之社会学的研究》
曾经沧海难为水——重读杨垄“葛兰言研究导论”
社会意识中的“隐”——《皇权与绅权》的一个补注
书评
《法律与人类学:中国读本》
《中国考古人类学百年文选》
《心有旁骛——历史人类学五论》
《中国萨满音乐文化——以东北阿尔泰语系为例的地方性叙述》
《伤心篱笆》
稿约
文摘
尽管刘师培以藏往察来比附西方社会学不是十分稳妥,但他提出的以“藏往察来”为目标的社会学构想却有着更为重要的意义。过去的一个多世纪,以中国丰富的史 料发明西方社会学,已经成为中西方众多学者关注的学术问题,并且在很多重要的社会学、人类学著作中取得了卓越的成果。但是,中国积累的历史材料也并非是历 史的直录,除了已经被广泛讨论的政治、时代的影响之外,这些史料的书写自有一套严整的“书法”,要理解这套书法,不只是要借鉴西方的历史哲学的分析路径, 还要知道这套书法其实是从经学当中发展出来的。“藏往察来”也就是这套书法的内在目标,其中的“往”与“来”与其说是现象学意义上的历史和未来,还不如说 是经学内在的道德伦理要求的经验呈现。在古文经学的路径上,道德哲学和历史哲学原本就是不分的。这样看来,刘师培所设想的社会学其实就是一种经史学。关键 在于,我们要有足够的信心去相信,中国的经史学是在书写一种普遍理论,而不只是在描述中国自己。西方近代断裂的时间观才是一种例外,甚至是一种假象,“藏 往察来”反倒可能是世界上各个文化中都存在的一种思考方式——每个社会都在不断重新解释自己的过去,并从中获得一种历史的智慧,每个社会都有自己的“圣 人”,他们的直觉掌握着未来的方向。关于“直觉”社会学能做什么呢?那要取决于“知几”的能力了。
第五,《周易》为古代伦理之书,其言伦理的两个 原则分别是寡过与恒德。寡过是与时和位的概念相联系的:“故处若何之时,居若何之位,即行若何之伦理。如《易》言‘时止则止,时行则行’,此《易》之言时 也。故以变通为趋时。处上位而不骄,在下位而不变,此《易》之言位。……盖时者所以定出处用舍,位者所以别贵贱荣辱。”①刘师培区分了对个人、家族和对社 会、国家的伦理要求,并分别在《易经》中找到了相应的描述,其中所谓对个人的是最根本者,这个个人其实就是指自己,而不是对他人。而恒德是说要修身而保持 道德修养的恒定。寡过是外在伦理,而恒德是内在伦理,这个区分是值得重视的。